*如何订阅我们?
*搜微信号"jiaoshiboya"或公众号"教师博雅"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在央视开播了,又撩拨起无数中国人那一颗颗火热的“诗心”。
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凝练。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打好这一文化“底色”,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是今天的教师肩负的文化使命。
“教师博雅”官方微信特别邀请《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开设“诗意中国”栏目,带大家共同领略中国诗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期待这颗“诗心”,终将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幼苗良种,芬芳我们的一生。
桃红柳绿,诗意清明
文 | 李定广
著名文史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二、三季学术总负责人。
相关链接
李定广:
来自上海师大的《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
文 | 《上海教育》杂志记者:徐晶晶
本文节选自《上海教育》杂志 2017年3A刊
他是两季《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也是唯一一位从策划、命题、审题,到写作与审定台本、辅导主持人,再到录制、终审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的专家学者,而他的本职工作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的一位教授、博导。
2015 年初,央视节目组开始在全国海选参赛选手,,要求各校派两位诗词专家参加研讨会,经遴选最终确定十人作为节目组出题专家。经过两轮出题和研讨后,李定广最终被推选为《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
这是一位有着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全学段从教经历的师者,他对传统诗词的由衷喜爱和博闻强识从小形成且延绵至今,曲折独特的求学之路形成丰富阅历,诗以言志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也最终让他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更宽广的平台上实现着传统诗词审美教育的理想,同时把自己对传统诗词的满腔热爱化为唤醒更多人的力量。
在李定广看来,党和人多次强调,要从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来看待古代经典诗词的独特价值,对古代经典诗词要加强传承与传播,以展现中华审美文化之风范。教育,责无旁贷。
从汉乐府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杜甫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定广坦言,自己爱上传统诗词,在中等师范读书时的袁老师功不可没。
特别是以爱国、励志为主题的诗词,更是自己青少年学生时期的最爱,常常因一句诗而热血沸腾或感动落泪。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虽然在求学和工作的道路上曾数次经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无奈,也曾感慨“只觉流年如鸟逝,不知何处有龙屠”(皆出自晚唐罗隐诗),但是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君子之道依然深深烙印在李定广心间,让他坚持从古诗词中汲取力量,心怀高远。
“我的名字里有一个‘广’,我也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知识广博之人。”李定广,这个家人眼中小时候特别调皮但是做任何事都很专心的孩子,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用李定广妹妹李彩云的话来说,“看小人书时叫他吃饭,他根本听不见,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人书,过目不忘,看过之后,都要拉一帮人做他的听众,我受他的影响最大,很多小说和名著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我是他的第一听众”。
1982年,初中毕业的李定广顺利地考上安徽老家的肥东师范学校,那个时候应届生考上师范的很少,李定广是村里第一个也是当时张集中学那一届唯一一个应届生考上师范的。在中师学习期间,李定广的语文老师袁老师,从开学第一天起,每天雷打不动地带着学生学习两首古诗词,回想起35年前的中师课堂,李定广依然显得很激动:“中国古诗词实在是太美了!袁老师讲的第一首诗是《终南望余雪》,这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句句咏雪,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当时感觉仿佛是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从未感受过的美的世界。”
中师毕业后,李定广先后在家乡的中小学任教长达十年,也开始了到处寻觅诗词书籍的生活,《唐人七绝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本本爱不释手,工作之余让办公室的同事抽背以“显摆”自己,更成为李定广工作生活当中的一大乐事。没有读过大学的李定广,硬是凭借中师学习时形成的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与刻苦钻研的精神,拿到自考本科证书,继而攻读湖北大学硕士、复旦大学博士,走上高等学府的讲台。
“对于传统诗词,我是至少背了一万首,见得多了,理解深了,方能作出准确判断。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李定广说。古诗词读得越多,各家注解也越来越引起李定广的关注,从多角度地研究、比较再到辨析、判断,最终为的是形成独立思考,努力还原诗词本意。在中小学任教期间,李定广不仅教语文,还教音乐和历史。
在李定广看来,“诗言志,歌永言”,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大特点有两个,就是抒情性和音乐性。诗词本身就是音乐性的语言,与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李定广告诉记者:“我会钢琴、风琴、二胡、笛子等好几种乐器,对中国和西洋乐理都很熟悉,还会自己谱曲子;我还非常喜欢历史,《旧唐书》《新唐书》看过很多遍,只有对历史背景有了更多了解,才会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做学问决不能偏执一隅无法自拔。”李定广说。2009年,李定广离开了执教六年的汕头大学,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工作。与很多学者擅长钻研某一方向不同,庄子研究、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宋元文学、六朝文论、唐诗研究、唐五代词研究等,都是李定广的主要教学研究领域。
公众关注诗词大会,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从社会角度来看,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社会大众再次感受到了古诗词的美感和价值,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在李定广看来,古典诗词学习对于当下依然有着延绵不绝的现实意义,古典诗词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坚持学习无疑有利于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中蕴涵着穿越时空的人文精神品质,可以从传承文化血脉、引发情感共鸣等方面全方位地陶冶情操、塑造三观,“那些高尚的情感——比如孟郊的《游子吟》,那些伟大的人格——热爱国家、誓死报国的感人力量,比如杜甫、陆游的为诗、为人,即便是郑燮的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亦体现了心系百姓的情怀”,读古代经典诗词就是在与古代伟大的心灵沟通。
对于当前中小学古诗词学习,李定广认为,基于实用主义的应试教学导致学生不易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和美感,他特别引用了朱光潜先生谈“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的故事来阐述提高审美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有审美的眼晴才能见到美……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如何对学生加强古诗词审美教育?李定广认为,诗词之美,首先在于诵读,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去诵读诗词,五七言诗各有各的诵读节奏,中国传统诗歌讲究的是“五言诗上二下三,七言诗上四下三”,只有正确地诵读才能体会到诗词音乐节奏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诗词内容阐释诗词的美妙之处,从艺术和情感两方面讲明其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美感和情意;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活动、组织诗词游戏、阅读名家编选的诗词文集,让优秀传统审美文化滋润学生心灵。
在上海师大,不管是给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上课,李定广总是激情洋溢,倾尽全力呈现着传统诗词之美。李定广说:“我当过十年中小学老师,我很喜欢与学生互动,而不是把我该讲的内容讲完就结束了。我把从小学到研究生各个阶段学习诗词的重点概括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背诵—理解—审美鉴赏—审美判断。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背诵为主,理解为辅。小孩子背诗词没什么不好,既可以感受节奏美,又可以促进记忆力,但也要适当地教他们理解,哪怕了解一点大意,朦胧感受一点美感,他们就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住。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与理解并重,适当搞一点审美鉴赏,而对于高中生来说,须要背诵、理解与审美鉴赏三者并重,努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在背诵、理解的基础上,审美鉴赏尤为重要,并适当训练其审美判断能力。任课教师需要从立意、构思、情感和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领悟与理解诗词,学会诗词的审美和鉴赏。”讲到这里,李定广特别提到了他和同事们的教学方法:“我们先让学生鉴赏自己选择的作品,再进行互相评判,在锻炼中提高辨别诗词的能力。最后,隐去古代著名诗人的名字,让学生通过文本分辨诗文的优劣高下。这种做法,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在更大层面上唤醒公众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诗词是中华审美文化中的精粹,相比汉字和成语,诗词更美更完整,是‘雅文化’的代表。但要努力做到让它雅俗共赏。”李定广说。
“用做学问的态度来制作电视节目”,不仅保证了节目的高质量,也深深拨动了电视屏幕前无数观众的心弦。李定广特别强调指出,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学习知识,接受审美教育,更是传承品德与精神,“因为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完全能够在当下引起更多共鸣”。
李定广认为,古诗词虽然只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其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首先,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个载体。汉语的单音节和四声这两个特色,造成了古诗词特有的固定节奏和语音自身的抑扬起伏的音乐美。这两个特点是世界上其他语言诗歌不具备的。而且,别的文体像散文、小说等都可以译成外文,但古诗词具有“抗译性”。
其次,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致的一部分,而且充满正能量。再次,古诗词短而美,易学易记易普及,也容易形成广泛的共鸣。《中国诗词大会》能掀起全民诗词狂欢,就是明证。其他传统文化门类都很难像古诗词这样形成全民狂欢。最后,以古诗词的普及与全民狂欢为引领,可以营造社会大众喜爱、尊重和敬慕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氛围。
本文版权归“教师博雅”所有
版权及合作请联系“教师博雅”
邮箱:hijiaoshiboya@163.com
(轻压手指即可关注"教师博雅")
教师博雅小编个人微信号:hi-jiaoshiboya,喜欢"小雅"、需要投稿或对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