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慎点-a touchy subject(中)-中产阶级怎样养活孩子

慎点-a touchy subject(中)-中产阶级怎样养活孩子

2022-03-29 03:27:59

我们中产阶级,年方三十+,除了说走就走的旅行、瑜伽和红酒咖啡,生活的美好,集中体现在生养孩子上。(别提过年回老家变翠花!别提!那不是我们生活的本来样子!)


小呆呆刚出生时,哦,不,是他出生之前,我就已经疯了。买!捡好的买!纸尿裤,花王的!奶粉,澳德瑞法的!玩具,费雪的!连奶瓶,都得仿生的!


但是,他天生是个山炮啊。不睡小床,只用棉布、纱布的尿布,只爱玩儿自己的手指头和大人的脸。老唐和王女士,对这一切,很满意。而我,也妥协于现实,谁,爱咋带咋带,只要,只要,让我,睡觉。


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我又动了别的心思。“别人的孩子都开始游泳了”“别人的孩子都送早教班了”“别人家已经开始买钢琴了”“别人家每天都放钢琴曲和英文歌了”。。。。。。终于,老唐在很多次“别人家”之后,爆发了!“你养活孩子靠别人?!”“别人咋滴你咋地?!”“别人那做法就对?!”“我看你们是不道自己是谁了,这家伙嘚瑟的,装的,还不尊重自然规律了,孩子就是吃、睡、玩儿!让他在自然中玩儿!咋地,水缸里泡泡,让大街上不道什么来路的人教教,就成材了?!”(哦,插播,之前还没出月子时,王女士就彪过了。起因是,王女士见不得所谓月嫂,要给我整“台湾月子餐”,每天给小孩做”抚触“、”按摩“、看黑白图片,引导抬头翻身啥的。王女士认为”东北人坐台湾月子?!“”我还得给她做饭?!“”好好的孩子,用她翻来覆去,捏来揉去的折腾什么?!,那小脊椎骨都柔弱着呢,捏歪了,外表看不出来,后患无穷”“什么月嫂?!受过什么教育?!无非是村妇,最多是下岗女工,短期培训就上岗,还不如旧社会的了老妈子会做饭会洗涮!”。结果,月嫂开心的干了半个月,拿了一个多月的薪水走人)。


于是,小呆呆的学龄前童年,是极为自在自由的。我也在实践中意识到,小呆呆并不比同龄孩子在任何方面表现有丝毫的差。相反,没有早教班等外部教育入侵,他接受的是纯粹统一而持续完整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更亲密。他有很多的时间,纯玩,在自然中玩、探索,歇下来就读读书,或者干脆看电视。运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阅读能力、理解力、共情力都比较不错。当然,同龄孩子有的问题他也都有,他只是个普通小孩,但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现在,他上学了,我们更脱离了普遍意义上中产阶级养孩子的套路。


先说乐器。quora上有个问题。“Which Chinese habit do you consider exceptional?”。 有个老外(娶了个中国老婆)的回答很有趣:

IfI had to choose one thing about Chinese people that I consider exceptional(from a long list), it would be their absolute passion about education and bettering of their children. I’ve never seen any other culture who take this soseriously. My wife plays piano and violin and this is standard fare for almost all Chinese I meet. 


试问,现在北上广,有学龄娃的家庭,谁家没有钢琴(大部分)或小提琴(小部分)?听说过谁家孩子学唢呐?音乐究竟是什么?钢琴又是什么?


大部分的家长会立马跳出来,我们不为了考级!我们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气质!那么,什么是气质?弹钢琴/拉小提琴就培养兴趣、塑造气质啦?引用我非常喜欢的公号-英华兰DrBing中黑钢琴,抨击伪中产的文章中的话:


“保罗.福塞尔的《格调》很生动地描写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的无意识心理现象:憧憬上层的行为习惯,企图表现得像他们。买奢侈品,炫富都出于这个隐性动机。因此,上层习惯是会向下流动的,例如说以前只有大富人家娃才学游泳、钢琴,但现在价格一旦可以承受,中产娃都一片气候地学游泳钢琴——反正,模仿上层习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底层动机是——让自己显得更像家世优良的人,从而获取和筛选更有价值的社会资源。虽然娃不是名门闺秀,但是如果拥有高贵优雅气质,根据吸引力法则,物以类聚,会招来同样气质的人,他们大多家世优良,教育程度高,知书达理,道德素养杠杠。为什么“钢琴”会和“气质”发生认知上的联系?因为,弹钢琴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上层习惯。洋务运动以后,西方习惯被作为“高大上先进”的代表传入国内,被新生资本家家庭吸收(例如宋家),慢慢地在社会文化中成为了一种和“千金小姐”挂钩的文化属性——因为的确我们认知上(很多来自书籍和影视作品)看到的“千金小姐”,都是弹钢琴的。其他高档乐器同理。(多嘴:其实,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而言,能叫上名的西洋乐器,仅限于钢琴小提琴)。为了娃气质培养,大多家庭都会选择业余性质练,一周1-2次课,每次2小时顶天了。这个强度,不能完全保证产生“气质”!就是说,玩业余要看运气。然而,气质其实是家庭文化的传递,而不是来自钢琴。”


怎么样,这段有没有“午夜钟声响起,灰姑娘要扔鞋了!”的快感?


画画班也一样。小呆的发小,也被送进了一个画画班,起因很简单,他妈带他逛街,转转就到了一个个少儿培训机构。(瞧现在的机构都开在哪,多精明),开始是不着痕迹的“启发天性”,孩子一通自由发挥后,被“发现”了天赋,当妈的嘛,哪有不爱听夸自家孩子的,再加上“反正又不损失啥,就当打发时间了“的思维作祟,愉快的交钱。从此,发小过上了”看动画片,完了按照动画片所演,自由发挥作画,再由老师点评,修改“的美术班生活。半年后,发小画的恐龙,依然像鸭子。发小他妈,也终于明白了,原来,受到的最大的教育,是商业模式的教育,即,先交全款学费,再上课,上一次课,划一次。比银行会干啊!


英语班,英语班我更有发言权了。作为根红苗正的外语学院毕业生,我怎么都不能理解,花着不菲的学费,让一些来路不明(有几人核实过所谓外教的护照,调查过他在本国的教育背景,甚至是否有犯罪前科?)的“外国人”打着“快乐教育”的旗号逗弄孩子蹦蹦跳跳,学了一口拉美裔,非裔,街头英语?哪个正经老外在中国蹦跶的教小屁孩儿?这得是在国外混的多差的人!就是中国教员,试问,有几个正经外语学院毕业的优秀学生,能甘心在一个幼儿教育机构当一个普通的教员?那得学的多差啊!


结果,“所谓的兴趣的发现、启蒙就变成了娃像鸭子跟着大队,学这个学那个,作秀做形式为主。” 家长们踮起脚尖,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塞到各种加速道中。但结果是,我们可能把孩子送进了一种集中营,就像,把犹太人丢进熔炉,出来一捧灰,我们把天真浪漫的孩子,送到各种机构,一番加工后,批量出产一个模子的产品,而这些产品,还打着“customized、个性化”的标签。


有的家长也不是不知道这种兴趣班的弊端,或者说,也意识到了当娃娃过年回家,其实跟老家村里的大栓子小柱子比,没有气质上明显的差异。真对艺术有所兴趣的孩子,估计万分之一不到吧。那为啥还要乐此不疲,无法自拔呢?即便屡屡、时时“焦虑”? 那是因为,大众是爱这种“俗”的,并沉醉其中,不可自拔。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再放大点,看其他矛盾的怪相:热捧学区房、把孩子塞进补习班,却根本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崇拜富人,崇拜强者,缺对社会普通人缺乏同情关切,追逐房子等能暴富的东西,缺乏对于精致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精分不精分?混乱不混乱?其实,所谓的体面生活,更像是自我营造的幻觉。


那么是不是说,艺术就不要学了,英语也不要学了?


非也。人往高处走,向往美好的事物,终归是好的。只是:


首先,“音乐是神的语言,所以你觉得什么乐器容易什么乐器难?——其实是你被哪个乐器选中的问题。”  这是中国版quora-知乎 上的一段话,很精辟。意思是,乐器,或者说整个“艺术类”都是注定属于某个特定的小众群体的——天赋型娃。普通人能赏就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让娃在人类文化各领域的体验当中,建立一种人文底蕴。此外,有很多乐器可选,很多种被音乐选中的形式,干嘛非囿于老大的钢琴和极难学的小提琴?


其次,从学习的顺序来说,音乐启蒙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训练孩子的听觉、律动与集体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孩子们将来进一步学习乐器也会发挥莫大的作用。相比起国内的琴童,从识谱、节奏、手型、指法……最后才是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外语更是一样。启蒙早期最重要的就是肢体本能反应,兴趣和大体语义感,这就像一栋房子的框架,单词只是砖块。要有框架,砖块才搭得起来。否则硬是搭上去没多久也得塌。所以中国人认为学英语就是背单词,最后背了不久忘个精光还说“英语太难学了”。很多家长在各种培训机构忽悠下送孩子学自然拼读,最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再次,要想被选中,家长要做的可不是选班,而是做优秀的家长。家长沉醉于流量小生小花的鬼哭狼嚎,怎么能让孩子有好的鉴赏力呢?家长给孩子吃很多很多垃圾食品,给小手吃的溜肥,怎么能够到键呢?家长迷恋网络小说,看剧,耍钱,除了“i'm fine, thank you”就词穷,又怎么能奢望孩子说出优美动听的语言呢。


另外,除了“洋气的”钢琴、芭蕾和画画,别忘了还有样东西对娃好处多多!那就是运动呀!改善体质、培养有毅力不娇气的人格,让娃懂得竞争、合作、公平、责任感、坚持不懈的努力、承压能力、得失观.....很多东西不用教,过程中就都学到了。连李稻葵都说:“中国到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还是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太注意奥数、钢琴。每个家庭条件不同,功课轻重不同,对运动抓得就会有松有紧。家长只要有这个意识,结合自己家庭情况,尽量去做就好。”其实,西方精英教育一直深谙此道,各大名校的入学条件中,体育价值高于乐器等文化、才艺。


好啦好啦,写的多么辛苦。目的就一个,让你们读完都没有力气怼我了!


明天请见本系列最后一篇儿-保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