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麻瓜如何欣赏交响乐

麻瓜如何欣赏交响乐

2022-05-16 01:20:15

前两天办了一场室内乐的公益音乐会,木管五重奏的,主要是宫崎骏的电影配乐,还有两首红歌,一首是《游击队之歌》,一首是《红色娘子军》里的《快乐的女战士》。

演出是一边演一边普及音乐知识的那种,老少皆宜,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在厕所里采访了几个观众,都觉得这形式挺好,演一会儿说一会儿,没有倦怠感。

作为一个麻瓜,我接触西洋交响乐也有半年多的时间了,之前为了补课买了焦元溥的《乐之本事》,也在网易云音乐上花了大几百订购了他的电台,效果并不好。

怎么看,怎么听,都觉得焦老师像个过来婊,不停的对着懵B的我吹B。

我想,对于大神来说,有些东西是理所应当的,而对我们来说却完全未知,如果是面对面的话,估计焦大神可能就要发脾气了,就像我把鸡蛋放到微波炉里加热的时候我爸的样子。

这样,作为一个瑟瑟发抖的麻瓜,给大家一点欣赏交响乐的建议吧。

 

 01 

从乐器开始

什么是交响乐,我们不整那些术语,也不追求专业,我的理解交响乐就是“交响”的音乐。

什么叫“交响”,就是几个乐器同时响或者交替的响,就是不同的演员用各自的乐器以音乐的语言来交流。

所以,第一就是要认识乐器,不然交响乐就成了一片声音,自然听不出门道。

我们说音乐是一种文化,我们感到与某种文化的疏离往往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种文化的基本单元。

比如我们听民乐比较容易,主要是耳濡目染的,民族乐器我们基本都知道是什么样子,笛、箫、笙、二胡、古筝、琵琶、阮、杨琴、锣、鼓、镲。我们知道这些东西不是专门去学的,而是多见不怪,这就是文化。

西洋乐器这个文化我们就接触的少了,像弦乐器还好,小、中、大提琴,再加个贝斯。

小提琴: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加勒比海盗》小提琴版

中提琴:格拉祖诺夫《悲歌》(不好意思没找到)

大提琴: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奏鸣曲、《入殓师》

打击乐也还行,差不多也都是那些东西,钢片琴和马林巴跟杨琴差不多,再就是鼓、镲、角铁这些,基本都见过。

而管乐基本就完蛋了。管乐里铜管还好,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即便声音是什么样的我们没感觉,但是我们大概都知道个样子。

小号:哈莫E大调小号协奏曲第三乐章

圆号:理查德施特劳斯第一圆号协奏曲

长号:格瓦纳《女武神的骑行》

木管就不行了,长笛和萨克斯还行,单簧管、双簧管和巴松都非常的生僻。

单簧管: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幸福终点站》

双簧管: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巴松:普朗克双簧管、巴松和钢琴三重奏

而这些,都是大神们认为理所应当的。就好像女生看男生打dota,都不知道谁是谁,都不知道谁有什么技能,还有——“什么是技能??”。

这就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了,这是文化代沟,会形成一种互相看不上的情绪。

所以,先要认识乐器。

 

 02 

从室内乐开始

附庸风雅的我去过国家大剧院,去过北京音乐厅,去过国图音乐厅,也在学校讲堂听过交响乐,主要感受就是一个——困。

这个困的感觉,特别像开会。音乐会也是一种会,听音乐会就是开会。

开会的一个根本的事,就是要知道谁在说什么,说的怎么样。

认识完乐器,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但是说的怎么样,很难知道,我觉得原因就是音乐会像是开大会。

乐团的演奏,就是大会,指挥就是领导发言,通常我们是不爱听的。

而我们喜欢的,是开小会,是围在一起八卦。

我在上面说,交响乐就是不同的演员用各自的乐器以音乐的语言来交流,那么室内乐,就像是三五好友,用音乐的语言在聊天,在八卦。

你能清楚的知道是谁在说什么,互动非常的清晰和频繁。有个词叫“竞奏”,就是说这些乐器可能还拼起来,看着就更有意思。

听室内乐就像看人八卦和看人骂街,你也就能品头论足了。

 

 03 

从节奏开始

文化的东西通常不是靠学的,是浸淫出来的。就好像汉语,我们牙牙学语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浸淫,而英语的学习,我们都是从ABC开始的,这是语言的最基本单元。

节奏也是音乐语言的组基本单元,每一个拍子就是一个字符,这个拍子里的哆唻咪就是字符里的ABC。

像是一口一口吃菜,像是一步一步过桥,像是一拳一拳打人,用每一下的感受,去营造整体的感受。

识谱不是天生的,因为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具备音准;而节奏是天生的,因为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就没有节奏感。

能打着拍子听音乐,就可以跟着音乐律动起来,感受每个节拍里面是什么乐器发出了什么音,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甚至觉得自己能听出个好赖。

 

————律动的分割线————

 

我评价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欣赏水平有一个标准,就是自己是否热衷于“杂技”。

比如看舞蹈时自己是不是只在女演员下叉或者男演员翻跟头的时候想叫好,听歌时是不是只在歌手飚高音或者哭腔的时候想叫好,或者看球时是不是只在球员扣篮的时候想叫好。

这些都是杂技。

每种文化,都有它的杂技,而指望对这种杂技的关注和期待,是很难融入一种文化的。

融入一种文化,我觉得,可能是先耐下心来,了解最基本的常识,然后用文化间共同的东西去比较、去理解,这样才有可能觉出点滋味儿。



~放不下,就关注“王大拿得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