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
武汉成立了一支赴东南亚宣传抗日、
募捐救国的民间音乐团体——武汉合唱团。
他们一行28人,
举办演唱会130场,
发表演讲172次,
230万美元。
今天,馆君为大家介绍的便是
武汉合唱团的组织者——夏之秋先生
1939年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义演
(前排左一为夏之秋)
夏之秋,原名夏汉兴,1912年出生于汉口,湖北孝感人。父亲是汉口圣约翰小学教师兼圣约翰教堂琴师。3岁丧母,5岁在父亲指导下学弹风琴,8岁时,街道消防队长的一支五音号使他迷上了吹小号。1926年升入文华中学,参加学校的军乐队。1929年,正式参加乐队当司号员。1931年父亲不幸病逝,校长十分同情,聘请他为学校铜管乐队队长兼教员,半工半读。1932年考入华中大学物理系,仍兼任文华中学教员和乐队队长工作。
1932年文华中学乐队(后排左三为夏之秋)
格外赏识他的音乐才华的武汉上海商业银行行长周苍柏从同学沈袓荣那里了解到他的身世,有意资助他在音乐上深造,但他不愿放弃已学了两年的物理学专业,直到两年后完成了全部学业,他才决心报考音乐学校。1936年夏,夏之秋用周苍柏资助的500元大洋,顺利考入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所音乐专业学校——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青年时代夏之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夏之秋随逃难的人群乘船回到武汉,重建武汉合唱团,并担任团长兼指挥。1938年,他率武汉合唱团赴南洋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随周苍柏一家到恩施,在湖北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授。1944年,受聘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1949年以后,先后在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中原大学、武汉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教授的课程就有“唱歌与指挥”、“京胡”、“笛子”、“小提琴”、“大提琴”、“管乐”等。1954年调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任教授。1993年,在北京溘然仙逝。
夏之秋教授七十寿辰合照
为了宣传抗日,。1937年11月,诗人光未然写了一组《抗日合唱》歌词,他看了之后立即把它写成群众歌曲《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歌曲高举抗日救亡旗帜,既控诉侵略者的暴行,又号召民众起来战斗,悲愤、豪壮而又刚毅。
抗日歌曲《最后胜利是我们的》节选
“八一三”事变后,,率领八百名战士孤军奋守闸北。“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们宁死不屈,许多轰轰烈烈的事迹震动全国。诗人桂涛声把他写的《歌八百壮士》歌词送到排练场,夏之秋连夜把歌词作了调整,谱出曲来。几天后,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首次独唱这首歌,因钢琴谱尚未写出,夏之秋亲自弹钢琴伴奏。气势磅礴的旋律“像是从心底自然地涌现出来”,发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呐喊。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女青年战歌》、《远征轰炸歌》、《赠寒衣予负伤将士》、《思乡曲》、《卖花词》等,广为流传。
抗日歌曲《歌八百壮士》节选
夏之秋先生是我国铜管乐教育的典基人之一。他要求学生内外兼备,既要具备良好的演奏条件和方法,又要具备良好的内在音乐素质和敏锐的听力。他主张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要重视视唱练耳和钢琴课。为办学,他几次修理过成批乐器;为充实教学,他自编练习教材;为训练学生手指功夫,他发明了“练指器”;为保证营养,他为参加国际比赛的学生订牛奶;为资助贫寒学生,他把零用钱塞在他们的琴谱里……
1991年夏之秋教授应邀赴台湾讲学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铜管乐演奏人才和教学人才。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钱万耀、李立章、冀瑞铠等是管乐教授,陈嘉敏、张振武、杨杰、黄世明、车子昭等是一级演奏员,严良堃、杜鸣心、杨秉孙、章棣和等是著名音乐家,他们都得到过夏之秋先生的指导和教育。他出版的著作《小号吹奏法》,总结毕生经验,再版达十多次,影响很大。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西洋铜管乐演奏和教学均是冷门,而乐器制造更是缺门。夏之秋先生后来居上,一个人在这三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6年,他帮助北京和天津两个管乐器厂进行产品改型换代。为了解决某些传统小号不符合十二平均律的音准问题,他翻阅大量的资料,设计工艺,绘制图纸,反复试验,多次修改,经过二十多年的攻关,终于冲破了大弯处伸长管的难关,使“平均律小号“的研制取得成功。
这种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夏氏小号”,在目前世界各国的小号中尚无此先例,因而获得专利。,1992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有专家评论说,“这是一项突破性的改革,是彻底完善小号性能的重大步骤”。“夏氏小号”的成功,离不开他对音乐事业的热爱,离不开大学时代物理学的专业基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完美融合。
(1992年,送来夏教授(中)荣获的北京国际展览会金奖。)
图文 | 陈怀哲
排版 | 陈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