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蓝色小字“地质人随想”↑
加关注,宜分享,且看且收藏
看《经典咏流传》,看到钢琴家巫漪丽与小提琴家吕思清先生合奏的《梁祝》,虽然我五音不全,对音乐一窍不通,但还是觉得很美很震憾!据主持人撒贝宁透露,老人来到北京之后,节目组问有什么要求,巫老师只提了一个,就是找一个练琴的地方。来到北京两天的时间,老人每天在钢琴房里反复打磨《梁祝》这首她弹了59年的曲子,反复地去寻找其中每一次艺术的表达。我觉得巫先生堪称大师,大师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大师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高尚的品德、豁达包容的情怀、本真的人生、执着的信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师们更需要给后生晚辈在为人治学方面作出楷模。
巫漪丽先生
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一下巫先生。
巫漪丽,1931年生于上海,她出身名门望族,外公李云书曾资助孙中山辛亥革命。6岁时跟随舅舅看的一场电影,喜欢上了钢琴,从此开始学习钢琴,少年成名,曾师从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梅百器,与钢琴家吴乐懿、傅聪等同门学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钢琴家。1955年,24岁的巫漪丽成为北京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并曾受到总理接见。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首创及首演者。她与小提琴家的杨秉荪两人在北京成家,无论收入有多低,住得有多挤,有琴的地方就是舞台,琴瑟和鸣,就是幸福的日子。有一些文章里面评价说巫漪丽在跟杨秉荪一起合作的时候,在舞台上总是甘于做绿叶。巫漪丽对此表示,我愿意做绿叶。但是好景不长,,杨秉荪入狱,巫漪丽迫于压力离婚,从此孑然一身,踽踽独行。她说,“我一辈子想着跟音乐作伴儿,我们这些人就是老知识分子,不求闻名于诸侯。”
巫漪丽与同门师弟傅聪在新加坡合影
《梁祝》是1959年的献礼作品,因为没有钢琴伴奏,巫漪丽就从资料室去借了总谱来,花了三天三夜写好,是《梁祝》钢琴伴奏的首创者跟首演者。
巫漪丽在故乡举行专场音乐会
学琴第一年,巫漪丽就拿了上海儿童音乐比赛钢琴组第一名。9岁起师从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梅百器。
1939年获上海儿童钢琴比赛第一名
对巫漪丽影响最大的两位前辈一位是贺绿汀,另一位是李林,都嘱咐她不要忘记中国情,不要把中国情只停留在纸上。无论巫漪丽走到哪,身在何处,她都谨记着前辈们的嘱咐:要在中国作品上多下功夫,要“西洋乐器中国情”。
2008年出版第一张个人钢琴专辑
巫漪丽荣获第五届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巫漪丽与杨秉荪分开了,但我想他们应该还是音乐上的伴侣,巫漪丽在77岁高龄后出版过两张个人专辑,她特意托朋友从新加坡给身在美国的前夫杨秉荪带去,即使隔山跨海,还是想跟最在乎的人一起分享。
2017年6月,巫漪丽荣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然而,与喜讯同时传来的还有杨秉荪病逝的噩耗。奖杯被放在了角落,巫漪丽默默地换上白色上衣,把自己关进录音棚里,又弹起《梁祝》,不用曲谱,一气呵成。弹到哭坟一节,她似乎把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指尖,让悲伤在琴键上四溅;转到化蝶,她柔情似水,像是告别,又似倾诉。巫漪丽的几位知心朋友在录音棚外默默倾听:这是不可复制的《梁祝》,也是她在弹奏自己的一生。
巫漪丽音乐道路上的多位知己
晚年的巫漪丽定居在新加坡,她生活过得并不宽裕。就连房子也要与别人合租,但这些在她心里,似乎早已击不起一丝涟漪。如今,她还常常一个人去听音乐会,要关注世界音乐的潮流。不久,她的第三张专辑即将出版。于她而言,所谓幸福,是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只愿守一架琴。
现在巫先生以“音乐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理念去教授钢琴,他还提倡老年人学习钢琴,她的老人学生中年纪最大的有90岁。20多年下来,也有50多人。
我理解的大师,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大师应该是爱国的。
二,大师的人生态度很平和,像巫先生,命运多舛,但她甘愿一生只守一架琴。
三,大师是远离功利的,虽然人没有物质无法生存,但以追求功利为目标,会影响人在艺术上的追求。巫先生经常招收一些患病的孩子教钢琴,被问及为什么不招收些更有才华的学生的时候,她说“音乐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四,大师是最知道“世界之大,我之平常”的人,正如我们经常打的比喻,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不知道的就越多。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巫先生对吕思清先生的音乐表达由衷的感谢,称赞他的音乐是使自己眼睛湿湿的音乐。当主持人撒贝宁请求巫先生还能不能再弹一曲的时候,巫先生说她笨口笨舌的,只能用音乐表达自己。邢台有一位知名的博主,虽然以文章为生存手段无可厚非,但经常以老大自居,就可怜可笑。
五,大师是异常勤奋的。就像巫先生弹奏了59年的曲子,在上台以前也不敢有丝毫松懈,还在反复打磨与探索最好的表达。
长按上方二维码 轻松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