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是单读的新栏目。我们采访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区县、不同乡镇的人,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乡。正是这些你从未听过却真实存在于版图上的名字,组成了今天的中国,塑造了你我或清楚或模糊的面目。
第一篇的试验品来自单读主编吴琦的回答,他讲述了自己的家乡冷水江。冷水江是中国湖南省娄底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湖南中部。冷水江市境内的锡矿山因富含锑矿,而有“世界锑都”之称,也是 86 版《西游记》的拍摄地之一。它地处资江中游、湘黔铁路线上,因境内涟溪两岸多井,井水极冷而得名。
冷水江有什么特别值得介绍的地方?
我们一般介绍冷水江最重要的两个标签一个是世界锑都,一个是波月洞。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经常误以为锑矿就是锡矿,因为我们那里产锑矿的地方却叫作锡矿山,很多人生活在那里,我外公一家也是。但我很小就搬到山下城区生活,所以没有太多关于矿山的记忆。
城区有几个很大的工厂,除了耐火材料厂倒闭了以外,钢铁厂和水泥厂现在依然在城区相对中间的位置,安着大烟囱,放着毒烟。这些大的工业、工厂组织了我们当时的城市生活。它们不仅仅是工厂,也是地标,很多人在那里上班,在它们周围就形成一个个生活区,小时候我们经常说铁厂、耐火厂,说的不是那间工厂而已,而是一种对整个生活共同体的描述。它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城市里的基本单元,甚至会有自己的方言,所以工业是它很重要的背景。
▲ 86版《西游记》拍摄地之一——波月洞
另外一个标签是波月洞,不同于云南、贵州那边成片的喀斯特地形,我们那儿其实也就有个山头一样大小的地下溶洞。它只比地表低一点,人很容易进去,而且溶洞里有一个特别大的厅,像广场一样,还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椅,小时候我们都说,美猴王就是坐在那里招呼他的猴子猴孙。
当时市政府影印了很多介绍城市的小册子。册子上面有精美的图片、文字,它对世界锑都、波月洞的描述,会让你觉得高级,这些东西好像很了不起,进而让你觉得自己的家乡了不起。虽然都是外在赋予的标签,但也为你认识家乡提供了一个特别世俗的基础,你不单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所以爱它,而是因为它真的挺厉害,它在这个世界上竟然是有独特性。
描述一下你记忆中的冷水江?
冷水江里资江穿城而过,资江上是市里最繁华的大桥。最早的城区在北边,而南边被当地人叫做特区,后来才开发出来。这名字就像改革开放之后的深圳,让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惊人地一致。东边是一条进城的路,耐火材料厂就在那里,我的初中就在对面。城市的最北边是水泥厂,下面有一个铁厂,我们高中就在铁厂附近,铁厂旁边还有烟囱、烟囱、烟囱……
城市中间有一个十字路口,相当于整个城市的中心。有一座锑都大厦是最早的商城,楼顶会报时敲钟,大厦外面会亮灯,只要这栋楼一有动静,都会变成城市里面一个小节日。大家买东西都会去这里,后来就变成各大超市竞相争夺的区域,开过各种各样的超市,又相继倒闭了。我对于这个城市的很多记忆,基本都是在这条中心街道上发生的事情。
▲吴琦手绘冷水江地图(乱入)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记忆是环城公交。那条公交线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随时上车随时下车,对我来说很奇特,所以那个时候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坐环城公交。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是发现好吃的米粉店,这是很重要的工作。另外那时候夏天经常停电,暑热难耐,我就坐着这个车出去吹吹风,像是我自己的私家车一样。
城市里还有一座叫红日岭的矮山,我们常常爬山去最上面的凉亭。再后来,城市南边修了一个青山公园,更适合步行,现在很多人习惯去那里。
政府曾经盖了一个很高的楼,后来卖给私人老板,变成了市里最好的旅馆。但现在城市里最好的建筑都是高档居民区,房地产变成最瞩目的产业。虽然也产生很多问题,比如产权不明晰、烂尾楼,但这是新的风貌。整个城市生活从地理上看,慢慢从北向南压了过来,从工业到服务业,从小区到公园。如果现在要回去,基本上有一半的时间在南边,而以前是很少来这里的。
▲冷水江在谷歌上的地理位置
冷水江是什么颜色的?
空气一直是雾蒙蒙的,以至于我小时候对于蓝色的天空其实缺乏认识,后来来北京之后才发现原来天很远很远,真正的蓝天、大朵的云彩是什么样的。因为那个小地方的蓝色是一种很淡的蓝色,像调色板上跟白色调过的蓝色。而且那里的空气总是很湿,动不动就下暴雨,学生就会困在学校里面,等家长来接你,或者一连下好几天雨,所以必须穿雨鞋、带雨伞,这都是只有小时候才有的记忆,因为北京几百天都不下雨。
▲冷水江桥下
至于河,我一开始觉得它是一种很深的灰色,那个时候污染严重。不过随着很多水电厂被治理,现在能看到水是墨绿色的。
小时候最爱去哪些地方玩?
小时候最常去的地方当然是学校,包括后来不断回去,也形成了去学校走一走的习惯。我们那会儿可玩的东西没有这么多,游戏厅、网吧这些场所对我而言使用起来也很有限,所以如果大家一起玩,就是以学校为中心,上学、放学的路,其他类似运动会、出黑板报这样的校园活动。
除此之外,虽然大家都是城里的小孩,但也会去河边摸鱼摸虾,或者随便找一张桌子就打乒乓球,比较有野趣,毕竟我们那里有山、有河。直到现在,我跟同学出去聚会,爬山都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不是说我们多么热爱爬山,已经老派到这种程度,而是一种习惯。你的童年记忆决定了你怎么去定义“玩”。对我们来说,所谓的“玩”不等于去游戏厅、上网、逛街,还包括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去自然环境里。后来游戏厅和电脑开始普及,我们也会去玩跳舞机什么的,再后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电脑、手机,但这些就不再有集体活动的感觉了。
最脏和最漂亮的地方都是哪里?
在我们那儿最脏的应该是菜市场吧?我记得菜场的地面总是很湿,因为卖鱼、卖泥鳅、卖青蛙的摊位都很多,它们又全都混杂在一块,进去走路都要踮着脚。
最漂亮的地方还是要走到山上,看到城市全貌的时刻。因为那样的小城市其实没有特别精致的漂亮,它不是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的样子,而是喧嚣、乱、大声喧哗,人与人之间打成一团,小城市的魅力也来自于这些。所以要说漂亮,可能就要上山去看整个城市的布局,看到这些混乱里其实是有规则,你就会觉得:哦,原来我也生活在一个像模像样的有机体当中。
以前爬山去红日岭,现在就是去青山公园,离城市稍微远一点,但更高,可以看到城市外围的一些变化。比如现在造新城,新的政府、医院都需要搬迁,在那边开始修大马路、修桥,开山建房子。在这个过程中,你看到某种方向感,看到整个城市在移动。以前,你站在红日岭上,看到整个城市在呼吸,那是一种整体上的美感,不管它有多脏多乱,但它是活的。而现在在青山公园上,随着那些新的规划实施,你似乎也看到一个更现代、更有前途、更体面的生活似乎在这座城市里展开,不管它是好是坏,但会有一种“我在场、我看到了”的感觉。
到北京后,最不适应的是什么?
我在冷水江生活到高中,大学以后就来了北京。其实对湖南人来说,生活上最大的不同就是饮食,尤其是从南方到北方,区别真的很大。这不只是你吃什么的原因,不只是辣椒的问题,而是说你每一餐的基本构成。最直接的一个文化冲击就是我们那儿每天早上都要吃一大碗米粉,这在北方人看来就不可思议。因为米粉里有很多辣椒、很多油,很多配菜,对早餐来说它太丰盛了。对我来说,我始终摆脱不了对于米粉的这种极大的乡愁,因为这个食物太特殊了,它不只是你的饮食习惯,而是你的生活。
▲冷水江米粉
在我们那儿,早餐店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节点。联系到前面说的“生活区”的概念,如果我在煤炭公司家属区旁边住,家属区旁边就会有几个早餐店是大家都会去的,就像老北京人的茶馆一样,人们在那个地方社交,互相聊天、打招呼、抢着付钱。后来我上了大学,派出所旁边开了一家新的早餐店,是我的最爱,很多警察也在那里吃早餐。你如果去那儿吃,除了米粉好吃以外,还能看到警察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怎么互相打交道,他们的一天怎么开始。
其他心理层面上的感觉,我倒没有大的变化。因为首先,我们那个地方是有多元性的,它有一个小城市的规模,能让你感觉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次是你在成长过程中也看过外地人,有了认识的基础。另外当时的电视已经非常发达,它变成你认识外部世界最直接、最频繁的手段。一方面它让你对外面的世界有向往;另一方面它也会让你觉得和那个世界没有距离。所以当我来到北京之后,虽然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很兴奋,但其实内心深处没有那么大的跳跃感,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已经依靠电视获得了在北京生活的想象。你并不会觉得自己很土、很落后,好像突然从一个小地方来到一个无法掌控的大城市,反而是像我之前说的,你会觉得那个小地方挺让你骄傲的,它让你觉得和其他的同学不一样,你说的方言他们也都听不懂,但你能听懂他们的。
你们那儿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我还是会说米粉。现在大家对湖南食物的认识,更多的是对长沙食物的认识,因为即便是在湖南,每个地方的米粉也不一样。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所谓的特色小吃,比如麻辣豆腐、腌萝卜干、酸豆角、酱板鸭、各种卤味、羊肉串、糍粑等等。有意思的是比如说羊肉串这种食物,起先是有一些新疆人模样的人在我们那儿烤,后来有一些本地人加入这个行业,在闹市区就有一个特别瘦、黄头发的人,从我上学那会儿就开始做这门生意,直到我最近回家他还在那里,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羊肉串就从外地食物变成了本地食物。另外一个例子是有一家四川人在我们那儿做麻辣豆腐、麻辣猪脚,后来我去成都、重庆发现这些并不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却成了我们那里的本地美食。我很喜欢把麻辣猪脚放进冰箱,等里面的汤变成冻,就会变得又辣又凉,很好吃。
▲ 湖南小吃:糍粑
你上一次回家是什么时候? 有什么变化?
我上一次回家是春节。能感受到这几年家乡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工业的衰落,像耐火材料厂这样的大厂基本就倒闭或者破产了,像我爸妈的煤炭公司也一直在收缩。虽然工业的结构还在,但像我之前提到的生活区的概念却慢慢地减弱,商业、旅游业逐渐兴起,打乱了之前的布局。
从表面上看,整个城市其实是变得更干净了。空气、水各方面都开始变好,大街上的垃圾变少了,道路更规整,市容市貌也随之改善。当服务业开始出现,你在街上就更难看到有关生产、劳动这类词语了,现在更多的是生活、消费,是娱乐,是玩。可是如果你仔细聊的话,背后却千疮百孔,比如投资公司的骗局,实体经济的缩水。虽然旅游业很流行,商业看上去也很繁荣,但每年回去街上的店铺差不多又会更新一圈,说明不少人还在寻找自己的生计。当然值得欣慰的是,有些老店基本上都还开着,回去想吃一口的时候还是能吃得到。
还有大人们的娱乐方式,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主要就是打麻将,或者去 KTV、歌舞厅之类,这些娱乐设施刚刚兴起的时候他们也颇有热情。当然只有打麻将是他们持续不灭的兴趣。后来可能是爸妈年纪大了,大家就没有之前那么沉迷麻将了,毕竟它也是一个体力活。随着公园这类设施慢慢建起来,他们开始进行一些更健康的娱乐活动,比如跳广场舞、演奏乐器,或者爬山、散步。
家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家乡意味着你的来路,就好像你的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第三份工作会慢慢串起你的职业生涯一样,对于你的生命来说,家乡是你的开始,是你的起点。你在那里认识到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这些意义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一生。现在很多人把家乡抽象成一种乡愁、一种情感,其实遮蔽了很多真正的问题,就是每当你想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时候,其实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回顾自己的历史。这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不一定需要充满那么多情感的、甚至煽情的因素。在这样的回顾中,你会发现自我的历史能够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认识框架和参照体系,它会帮助你形成自己的思想脉络。
在今天的中国,家乡也意味着另外一种选择。城市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困难、不科学、不人道的地方,你在那种已经规定好的生活轨迹和成长道路中,是没有办法反抗的。就像在北京,如果你不坐车,就没有办法移动一样,顶多的选择就是去坐公共交通,可是能有多大区别?在这个时刻你想到家乡,回忆起你人生当中花了十几二十年生活的地方,它要比你去想象自己生活在国外或者别的城市要来得自然、来得容易。
▲在地铁 5 号线排队进站的人们
现在多数人没有选择,或者他以为自己没有选择,于是就出国或者移民了。但对我而言,移民是一件更远的事,要我抛弃我熟悉的整个文化环境和语言,这比要我在城市生活更加艰难,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家乡是可以提供可能性的地方。比如我真实地想过,回去做一个工作室,能不能通过现在的互联网技术维持跟外部世界的关系,但日常生活回到家乡的环境里去。当然这可能是我臆想的,根本无法实现,可是在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会突然知道,其实自己还有退路。这个“退”不是指这个选择有多差,而是指你还有选择,它没有情感色彩,没有价值判断。
这个选择其实就蕴藏在你过去的生命历史里面,只是你之前没有想过。要么是你没有意识,要么是你没有胆量,但当你开始这样想的时候,思路就会开阔,也会更有底气。当你对过去的历史有这样的认识,你就不会那么慌张,在北京没有房子就活不下去?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其实没有这么严重,就像在你小的时候,也没有拥有太多的东西,你过得很惨吗?其实也还好吧。现在很多人做一件事情都需要给自己找别的理由,比如断舍离、禅修,好像需要通过一些外在的、舶来的、遥远的东西去解决一些特别切近的问题。其实本来的生活和身体里面就蕴含着一些资源,可以帮助你解决那些问题,你却视而不见。我觉得这个逻辑上说不通,这可能正是家乡的意义。
欢迎你在留言中讲讲你那不为人知的家乡,
如果有趣的话,我们的编辑也会来采访你。
编辑丨是鸭
图片来自网络以及受访者本人
▲点击上图,购买全新上市的《单读 17 :人的困境》
▼▼不同地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