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她第一次去很远的地方,目的地是新疆,她认真地装束了一番,带着头一天晚上准备充分的竹笛独奏—《妆台秋思》
学通社记者 | 李维林 夏静静
编辑 | 李维林
这是她第一次去很远的地方,目的地是新疆,她认真地装束了一番,带着头一天晚上准备充分的竹笛独奏—《妆台秋思》,在爸爸的陪同下上了车,对于一个双腿被截肢,以板凳代步的独奏者而言,出趟“远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今年的9月份,随着她在2012级音乐表演班毕业音乐会上的一曲独奏《幽兰逢春》表演完结,她完成了她在大学里的最后一次表演。
21岁的张琪慧是我校艺术学院2012级音乐表演民乐方向学生,2015年春,武汉媒体曾以《武汉高校有个最美“板凳女神”》使其走入公众视线,并引发多个媒体的转载报道。
视频为张琪慧现场演奏《妆台秋思》
而在校内,她已是大礼堂“常客”,所参加过的民族乐器表演多不胜数,由于行动不便,目前在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实习期间的她,在自己家办起了音乐工作室,专门教授民族乐器。“我在哪上学,我们家就会搬到哪,现在我一边在省残联跟老师学习,一边开办自己的音乐工作室,教自己的学生,爸爸妈妈为了支持我就把家搬到了街道口。”而这一次出“远门”,其实是去参加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文艺晚会,为他们的开幕式表演独奏。
图为张琪慧与恩师张红阳
这样的经历,七年前也有过一次。那是张琪慧第一次在大型的舞台上表演自己的独奏,舞台下都是演奏民族乐器的专家,那年,11岁的她参加了湖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当时自己还小不懂的如何表现舞台表情、动作,只是想着把这首曲子吹完,没想到演奏结束,台下的掌声那么热烈,至今情形我还记得。”张琪慧告诉记者。
一次机遇:初逢民乐之美
长短不一的竹笛,参差摆列的奖杯和证书,以及横亘在进门左手墙边的黑色钢琴……搬迁后张琪慧的音乐工作室像是已经开工了许久,并没有什么一丝搬迁仅有几天的痕迹,“前几天我们举家搬迁到这儿了,其实这里我们已经住过十来年了,大学期间为了方便照顾我,一家人搬到了二师北门小区。”张琪慧回答了记者的疑惑。
“笛子改变了我的一生,民族乐一直伴随我到现在,三次搬家既和我有关,也和笛子有关。”
3岁那年,还在荆门生活的她,在过马路回家时,被迎面而来的一辆货车风驰电掣般卷倒在地,虽然立即送往了医院,但却被告知双腿要截肢。上六年级后,她开始学习用小板凳走路。尽管很不习惯,自尊心很强的她却从不说放弃,咬牙坚持,终于学会了自己上下楼。“虽然身体残疾,行走不便,但她有双手,正常人能做到的,我的女儿都能做到。”张琪慧的妈妈一直坚信女儿是最坚强的。
“我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在教室里面听到外面悠扬的音乐,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葫芦丝这种乐器。”那一次是张琪慧与民族乐的第一次邂逅,2004年,张琪慧的妈妈把她送到了荆门市群艺馆学习。
荆门市群艺馆,曾经两度获得国家一级馆的荣誉称号,是荆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一年后,年仅11岁的张琪慧参加了人生第一次表演,“现在想想觉得当时真的是挺呆的,完全没有表演,只知道不停地吹奏。”这一次的省级比赛为张琪慧赢得了器乐类第三名的成绩,很快,她代表湖北省参加了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比赛。
一次登台彻底改变了张琪慧的人生轨迹,她遇到了“一生的贵人”张红阳。
张红阳,师从“江南笛王”赵松庭,现任中国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兼编钟国乐团团长,中国笛曲四大家之一,有东方魔笛之称。那一次的全国艺术汇演让张红阳初步了解了张琪慧,“比赛后做我的弟子好吗?”张红阳向她抛出橄榄枝。
至此,在省残联的帮助下,张琪慧举家搬迁到了武汉,而当时的家,便是现在张琪慧所居住的地方。定居后的张琪慧开始了她的民族乐学习生活,“张老师是师从浙派大师赵松庭的,所以十年来我一直是学习的正宗的浙派笛子,之所以能达到业余十级归功于张老师的支持。”
学艺术的路是艰辛的,周一至周五她都要按时去学校上课,周末仍坚持去张老师的工作室学习专业课。工作室在四楼,她就用小板凳一点一点“走”,风雨无阻。张红阳老师要求非常严格,每天五、六个小时的练习要保持坐姿端正,时间久了,张琪慧的胳膊会酸得举不起来,这样便落下了脊椎侧弯的毛病。
十载学艺:终承龙笛衣钵
“十年来笛子几乎与我融为一体,笛子和人不一样,和笛子相处久了,不知觉中会离不开它,它就像是一位朋友。”时隔四年后,在2009年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比赛中,张琪慧一举拿下了器乐类一等奖,2013年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比赛举行,张琪慧蝉联器乐类第一。
八年来,四年一度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比赛张琪慧一共参加了三次,每次都是载誉而归,“我很想参加下一届的CCTV全国民族乐电视大赛和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乐器专场),我想参加更高规格的业内比赛,获得更高的肯定。”张琪慧所讲到的CCTV全国民族乐电视大赛和中国音乐金钟奖,便如同是民族乐比赛的奥斯卡,规格高,难度也大,“我一直有在关注这几个比赛,期待已久。”
真正让张琪慧有了民族乐传承意识的,是一种叫做龙笛的乐器。
图为张琪慧毕业表演
龙笛,世界第一低音笛,长3.6米,口径有碗口那么大,因为笛身上盘旋着龙纹,且声音低沉,故而名为龙笛。世界上仅存一支龙笛,而整个世界会演奏龙笛的,只有张琪慧和张红阳。
数十年前,张红阳出游中国竹笛之乡浙江余姚铜岭桥,在铜岭桥,有杂竹3067公顷,因而盛产竹笛,张红阳偶见一柱状体后,便心生了要做出一件碗口粗的竹笛的想法,这便是龙笛。
龙笛采用了石板珠做材料,这种竹子需要生长很多年才能达到龙笛的要求,从按孔到音阶,张红阳最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龙笛,而此时世界上会演奏龙笛的,仅有张红阳一个人。
2007年,张红阳为张琪慧量身打造了一曲竹笛演奏曲目《竹吟》,在《竹吟》中,张琪慧需要一人同时完成几种民族乐器的表演,在最后一部分,张红阳为她亲自打造了龙笛的演奏部分。
这也意味着张红阳将龙笛以及龙笛的演奏技法传授给了张琪慧一个人,而自此,世界上仅有张琪慧和张红阳能演奏龙笛。
图为张琪慧与撒贝宁同台
龙笛曾经伴随张红阳漂洋过海,2002年的台湾龙笛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而今张红阳把龙笛和技法均悉数传给了张琪慧,而现今龙笛被拆成三截放在家中,“龙笛像是一件传承物件,象征着民族音乐,我有责任将龙笛和民族乐传承下去。”
两全其美:创业、传承两不误
而第一次想为传承民族乐做出实际行动的,则是2012年张琪慧进入大学的时候,那一次张琪慧全家搬到了二师北门小区,“现在我长大了,老师和家人都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想开一家音乐工作室。”
大学的几年时光里,这种创业和传承民族乐的想法从未在张琪慧的心里间断过,前后几年时间内,她参加过央视节目表演,与撒贝宁同台;在湖北剧院为连体婴儿募捐做慈善演出;远赴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表演;与恩师张红阳同台录制湖北卫视综艺节目《我爱我的祖国》;频繁出现在二师大大小小的晚会上……
“张红阳老师是一个从来都不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的人,可是他为了我,陪我一同录制了湖北卫视的节目。”说到张红阳,张琪慧充满了感激之情,“张老师鼓励我创业,鼓励我好好地传承民族乐,并且破例陪我一起参加了湖北卫视的节目。”
2015年上半年,大三下学期的她开始了招生计划,以龙笛命名的“龙笛神韵神韵音乐工作室”由此诞生,“龙笛对于我,既是感恩于恩师的多年栽培,也有传承民族乐的责任在里面,所以我选择用龙笛来为它命名。”
谈及民族乐的发展现状,“整个武汉像我这样专门教学民族乐的不多,民族乐没有西洋乐器发展的蓬勃,招生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如西洋乐器,民族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有必要传承下去。”于她而言,创办龙笛神韵音乐工作室,一个仅教授传统民族乐器的工作室,在流行乐器盛行的社会时代仿佛难以立住脚跟。
图为张琪慧演奏龙笛
“我现在的招收的学生里有一个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厨师,他在网上看到我发布招生信息后就立即报了名,还希望能在我这里一直学下去,把我在张红阳老师那里学到的都学会。”在张琪慧眼里,只要有人愿意学习、传承这些民族乐器的文化,她就愿意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由于目前工作室刚开始招生,仅有两位学生报名。今年3月份刚开始上课,两位学生都居住在汉口,从汉口赶到江夏,在武汉三镇这样的城市里显得不是很远,却也在往返的路途上花费学生不少时间,前不久张琪慧和父母一起把家搬到了离地铁站很近的地方。“让学生更方便来上课,让他们来回转车到我家学习我也于心不忍。”
在新工作室内,进门的一堵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竹笛,笛子的底部大多刻着“张红阳监制”的字样,“有朝一日,我也要像恩师一样,学好民族乐,把民族乐传承下去。”张琪慧介绍着眼前的笛子,不知不觉里又谈到了龙笛,“如果可以,我也要将龙笛传承下去。”